“新風第一股”背后的600億大蛋糕
新風系統是由送風系統和排風系統組成的一套獨立空氣處理系統,其通過新風機凈化室外空氣引入室內,通過管道將室內污濁空氣排出,實現室內外空氣循環,達到凈化室內空氣質量、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度的效果。
此前,新風系統在B端行業場景已比較普及,在高層寫字樓、人流密集的商場/機場/車站/地鐵等場所幾乎是標配。近年來新風系統正在加速向C端消費市場滲透。前些年民用住宅建筑的室內通風靠自然通風實現,近年來霧霾、灰塵等問題日益嚴重,人居環境消費升級在加速,新風系統開始逐漸成為更多民用建筑的基礎配置。
新風系統在我國依然是新鮮事物,普及程度遠不如冰洗空這樣的家電,滲透率距離歐美等發達國家也有差距,比如芬蘭早在2004年就實現了新建住宅100%安裝通風設備。不過,前些年北方城市“霧霾圍城”、近年來房地產熱潮下的精裝修趨勢,均加速了新風系統在我國的普及,相關行業也一直處于高速增長之中。奧維云網數據則顯示2013-2020 年新風行業銷售額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32.3%。2020 年疫情催化下新風系統被更多消費者選擇,2020 年新風系統行業銷售量達 202 萬套,同比增長 38.4%;銷售額近 200 億,同比增長 43.2%。
近年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雙碳國家戰略進一步加強綠色建筑發展。后疫情時代,國家對醫院、學校、商場、交通樞紐等公共場所提出更高的通風要求,國家和地方密集出臺或實施了相關政策。比如2020年8月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史上最嚴室內環境標準《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標準》(GB50325—2020)已正式實施,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紛紛出臺新版《住宅設計標準》;2022年4月1日《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強制實行,在國家節能減排號召下,新風系統已成為現代健康、綠色、節能住宅的代名詞。
安信證券分析師在一則報告中預計 2025 年國內新風市場將突破 600 億,原因在于:“2020 年疫情使消費者對新風系統的認知上升到了新高度。與此同時,新風系統正成為精裝修樓盤的標配,學校、辦公樓、醫院等公共建筑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開始 全面安裝新風系統。”
600億的新風蛋糕已聚集眾多實力派玩家。2021年位于廣東江門臺山的綠島風成功登陸創業板,成為“新風第一股”,此外還有松下、大金、美的、海爾等入局新風賽道的家電巨頭,以及數量眾多、年銷售額低于5000萬的長尾企業。據奧維云網統計,我國新風行業企業數量有 600-800 家,行業集中度偏低,以中小品牌偏多,年銷售額超過1億就可進入第一梯隊。
新風市場當前正處于行業發展初級階段,尚未出現寡頭。從銷售額來看,綠島風已成為新風行業的“隱形冠軍”,業績節節攀升,2021年營收約5.51億元,同比增加33.74%,且正奮力向10億俱樂部沖刺,其與1億級營收的頭部玩家間的距離正在被拉開。
專注于新風系統的玩家并不少,此外市場還有國內外家電巨頭,綠島風憑什么成為行業“隱形冠軍”?帶著諸多疑問,羅超頻道日前專程前往臺山對綠島風進行了深度探訪。
多年在制造業以及通風行業的摸爬滾打,讓綠島風形成了先發優勢與行業沉淀,但這依然不是其成功之道,因為很多新風系統玩家都是制造業起家,還有一些企業的年歲比綠島風大得多。
在充分了解后羅超頻道發現,綠島風跟一眾制造業起家的“工廠品牌”最大不同在于其數智化:對技術的執著、對數據的信仰、對智能的熱衷。
第一,綠島風堅持技術驅動,通過更強的產品競爭力形成行業口碑。
對任何科技行業來說,技術都是唯一的基石。從第一款風幕機再到第一套新風系統,綠島風堅持自主研發的策略。在一些同業者看來,新風產品靠的是客戶關系、銷售渠道等市場商務能力,不過綠島風的理念是,只有強大的技術才能驅動產品創新,才能讓產品在性能上卓越、品質上穩定。
如何在制度上保障技術驅動產品創新?綠島風建立了標準的研發設計管理模式,對內在組織上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體系,對外則與高校展開產學研合作,不斷進行技術迭代與產品升級,使得其產品在關系到行業口碑的關鍵點如性能、低音、能耗等維度具備極強競爭力。
綠島風依托公司副總經理解博超領銜的科研團隊,洞察市場需求,攻克技術難題,不斷開發新產品、新工藝,一方面重視自主研發,持續關注材料學、流體力學等領域的前沿科技,再結合多年積累的理論分析、實驗測試和創新能力,研發核心技術、新型產品和制造工藝;另一方面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成熟技術,與自有核心技術、現有產品體系和本土市場需求融合,形成全球化的技術研發格局。
綠島風還與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研發機構負責技術方案,綠島風則提供經費、場景、電機、制造等資源讓前沿技術落地。截至 2021 年 1 月,綠島風與外部研發機構的合作研發項目中已取得或正在形成 6 項發明專利,比如其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研發的“一種全熱換熱器功能層材料的改進方法”專利就被應用在實際產品中。

值得一提的是,綠島風還依托廣州體驗中心建立了廣州研發中心,探索“前店后研”的模式,此舉將利于其利用廣州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吸納優秀技術人才,研發體系更加貼近前端體驗店也更利于洞察市場需求、適應市場變化。

(綠島風通風機性能試驗室)
多維的研發布局已取得實效。截至目前,在電機、風機、風道、新風分配箱、出風口、交換芯體、過濾耗材和除霾技術等新風系統核心部件上,綠島風已形成大量專利。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其已獲得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304項,外觀設計專利80項,專利數在室內通風行業內處于領先地位,參與《熱回收新風機組》 等多項國家標準的制定則從側面反映出其技術實力。
技術應用到產品才有價值,依托自有研發體系及專利,綠島風每年推出新品在20個型號以上,比如利用“單相電容運轉式電動機定子及其制造方法”專利就可制造節約材料、壽命長的電機定子,從而讓基于此其電機運行更安靜、結構更緊湊,由其驅動的新風系統更加安靜、節能、穩定,機體也更薄,進而適應更廣泛的場景。
看似并非技術驅動的行業,往往也有著許多“看不見”的技術關鍵點以及Know-How,綠島風是新風行業的技術派,其采取自主自研的策略,研發投入強度在行業領先,財報顯示其2021年研發費用投入增長32.44%。綠島風用技術驅動產品創新,形成1000+SKU的產品滿足于行業和消費市場個性、復雜和多變的室內通風需求,強大的產品力是其市場表現的核心保障。
第二,綠島風率先布局全鏈路數字化,數據信仰使得其擁有“看不見的護城河”。
產品力體現在每一款產品上,是綠島風讓外界看得到的護城河,而全鏈路數字化體系則是內化于其企業經營中的隱形護城河。
在互聯網等行業,數字化已成為企業的標配能力。不過,在新風這一偏向硬件、制造與安裝的實體行業,數字化程度卻并不高。大部分企業年營收在1億以下,部分企業還高度依賴少數地產大客戶的工程項目,在相對粗放的競爭環境中,數字化顯得既無必要又很奢侈。
綠島風在2021年正式提出了數字化戰略,此前則已進行多年的試點探索。一個背景是:疫情極大地促進了全社會的數字化進程,數智化的新風正在加速吹向各行各業。綠島風的業務也在近兩年迎來了高速增長,2021年營收首次突破5億,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精細化管理已是迫在眉睫,經過一段時間的升級,綠島風已形成三大維度的數字化體系:
1、數字化管理
綠島風對已有的多項業務系統進行整合,初步實現從前段銷售網點到公司業務中臺到生產制造后臺再到上游供應鏈的數據打通,消除“數據孤島”問題,上線信息化門戶系統及微信小程序,實現終端銷售網點備案、導航、巡查等功能的在線以及訂單的數字化流轉。
2、數字化服務
綠島風擁有覆蓋全國主要市場的數百家經銷商,通過他們經營著數千家網點,涵蓋專賣店、建材店、暖通店等不同類型。要管理這樣一個有效卻龐雜的銷售體系并不容易,特別是新風產品。
行業有一個說法是“三分產品、七分安裝”,新風產品只有結合建筑場景特性進行精確的設計、正確的安裝才能表現出極致的性能,如通風性能、低噪音、能耗、過濾效果。如若安裝不當,不僅直接影響客戶體驗,也會有較多的售后維護問題。然而當前行業嚴重缺乏專業新風系統安裝人員,很多干這行的是做空調、暖通安裝甚至搞裝修的,安裝服務跟不上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對綠島風來說,管理好網點既可充分釋放其產品的卓越性能,也可讓其客戶體驗得到保障。利用日益發達的數字化技術,綠島風創造了一套獨特的云服務模式,可實現應用場景數字化、新風 DIY設計、客戶引流、產品營銷與方案施工等多環節的全鏈定制服務,新風系統可和室內家裝、定制家居緊密結合起來,以數字化流程實現公司、終端網點與消費者的互通。
一家位于內蒙古的企業客戶想要在新建辦公室安裝新風系統,綠島風位于內蒙古的經銷商在摸清需求后,可快速在“綠島風新風方案設計軟件”的3D數字化場景進行 DIY 云設計,設計完成后可一鍵導出施工圖和選型材料清單,客戶可到線下門店或線上商城下單,再根據施工圖紙選擇施工方進行施工落地。
對于依靠少數大客戶的工程型新風企業而言,數字化服務自然是可有可無。但對于擁有大量中小客戶訂單的綠島風來說,數字化云服務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確保其在面對大量定制型的訂單時依然可以保持一樣的效率,進而做到訂單履約成本可控且客戶體驗有保障。如今,云服務模式在定制家居、智能家居等高定消費端行業已很普遍,綠島風將其率先應用到新風行業,既可提升其在中小客戶中的履約競爭力,也給其拓展消費端市場打下基礎。
3、數字化體驗
與空調這樣的家電不同,傳統的新風系統大都采取嵌入式安裝,在用戶看不見的地方默默發揮通風的作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寫字樓辦公室有新風系統,這導致用戶很難感知到新風系統的存在,對其價值、原理、效果也沒有認知。針對此,綠島風率先落地數字化體驗店,讓“新風系統”看得見、摸得著。
在位于臺山的綠島風新風系統體驗中心,羅超頻道體驗了綠島風的核心產品,也上了一場生動的“新風科普課”。結合3D全息投影、風道可視化數字孿生系統以及顧問現場講解,綠島風可向到店客戶展示新風系統工作原理,當肉眼看不見的空氣流通變得生動形象時,新風系統的運轉機制一下變得一目了然,其對室內空氣環境的價值也更有說服力。
(綠島風3D全戶型應用展示)
2021年綠島風在招股書中也明確其將進行銷售渠道立體化布局,計劃“建設 15 家區域體驗中心店”,其在行業率先“開店賣新風”,通過線下新風系統體驗中心強化產品深度體驗,截至目前綠島風已克服疫情影響在臺山和廣州開設體驗中心,成為新風行業的新零售范本,進一步加強消費者對新風系統和對綠島風的認知,這些對教育市場無疑都具有實際價值。當新風系統飛入千家萬戶時,消費端業務也將助力綠島風打開第二增長曲線,實現更大規模的增長。
第三,綠島風前瞻布局智能制造,利用自動化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以往“制造”給人一種不科技的感覺,近年來,“制造”的價值及形象正被重新認知。比如作為科技行業的明星,特斯拉在強調智能駕駛能力的同時就將“制造”作為核心競爭力,在全球各地建設的“超級工廠”均是數字化智能工廠,基于此降低成本、擴大產能、確保品質、實現C2M彈性制造。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接受采訪時直言,華爾街的聰明人通常對制造業以及其困難程度一無所知。馬斯克則一直推崇“完美制造”的理念,甚至認為特斯拉本質上會成為一家制造公司。
對于制造的重視與理解,綠島風與特斯拉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其在電機、葉輪、交換芯體、濾網等新風系統的核心部件上擁有核心技術且實現高度自主生產,很早就開始加碼智能制造。
2015年起綠島風就耗資近千萬投入了幾十臺“多工位定子內繞線機”,一臺24小時不停歇工作的機器可以替代4名工人的工作量、提高效率約2.5倍。機器制造的定子線組更加緊湊規整,作為核心部件被應用于電機后可顯著提高良品率與性能。

(綠島風工廠持續運轉的多工位定子內繞線機)
2017年起綠島風又先后建成三座智能立體倉庫,實現了倉庫的智能化管理,人力與用地成本顯著降低,物料與產品倉儲與轉運效率大幅提升。

(綠島風智能立體倉庫)
2021年,綠島風耗資數百萬采購了一套空中物流碼垛線,被打包好的產品可通過空中傳送帶被運轉到碼垛區域,接著被機械臂智能碼垛再智能封裝,最終被輸送到智能立體倉庫——這套系統羅超頻道曾在菜鳥、京東的智能倉庫中見過,綠島風將其率先應用在新風機制造行業,極具前瞻性。空中物流碼垛線的應用也大幅減少了碼垛人工、托盤搬運、成品搬運等工序成本。

(綠島風智能物流碼垛線的碼垛區)
綠島風對智能制造的態度很開明,也很積極,除了多工位定子內繞線機、智能立體倉庫、空中物流碼垛線外,羅超頻道在其五金件廠區還看到了無人叉車正在生產線上作業,當科技圈還在激烈討論自動駕駛有無商用場景時,綠島風早已在試點應用了。據介紹,因產品特性綠島風要做到“無燈工廠”短期內不現實,公司在智能制造上更加務實,積極探索投入,試點有效果就會擴大規模。

(正在綠島風工廠車間作業的無人叉車)
在羅超頻道看來,對綠島風來說,智能制造是一盤大棋:
首先,綠島風強調工匠精神,智能制造可讓制造工藝更好落地,讓產品更有品質保障;
其次,得益于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綠島風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盡管數字化及智能制造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其對效率的提升反倒成為綠島風降低成本的利器,實現降本增效。
最后,布局智能制造,加速新風系統普及。綠島風的使命是“讓室內空氣變得更好”,立志要讓每個建筑都有新風系統,未來市場空間巨大,現在布局智能制造可給未來儲備產能,推動新風系統快速普及。
重視科研投入,長期、全局、立體的全鏈路數字化,前瞻布局智能制造,綠島風已經蹚出一條獨特的數智化轉型之道。數智化是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結合,最先由云計算巨頭阿里云提出,當阿里云在零售、交通、能源等行業推動數智化轉型時,綠島風的數智化戰略已開花結果。
數智化對企業的核心價值有二:一是降本增效,二是基于數據的打通實現業務創新。
對綠島風來說,降本增效已有顯著效果,此前安信證券的研報就顯示,綠島風擁有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毛利率,且依然在不斷增長,比如2017-2020 年公司新風系列產品毛利率由 35.2%提高至 36.5%。此外,研報還發現其新風產品價格處于行業較低水平,“產品價格優勢的背后是成本優勢”,以線上渠道的新風量為 250m3/h 的吊頂式全熱新風機為例,安信證券測算發現其吊頂式全熱新風機的單位成本低于同行業競爭對手產品的單位成本,其認為“綠島風成本優勢來源于規模優勢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核心部件自主生產和自動化提升生產效率。”
“業務創新”則在綠島風的全鏈路數字化云服務、數字化體驗店等應用中也得到了體現,基于這些應用,綠島風不只是夯實了在高層建筑、酒店、商場等B端核心場景的優勢,同時也通過家用新風系統、浴霸等新品類拓展C端家用場景,這對綠島風以及行業來說都堪稱增量。

(綠島風全效除霾新風機)
綠島風在新風行業率先開啟數智化轉型,如今其已擁有多重護城河,數智化成了其“降維打擊”的武器,我認為這也是其成為“隱形冠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有數智化的思維與能力,綠島風在快速壯大的新風市場中分走更大的蛋糕將是確定性事件。
走上數智化之路的企業不只是綠島風。這幾年,持續關注企業數智化轉型的羅超頻道與很多企業進行了溝通接觸,我發現,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都在做數智化這件事,雖然每個行業乃至每個企業都有各自的特性,但大家在數智化上的整體做法卻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汽車行業的特斯拉,飲料行業的元氣森林,乳品行業的蒙牛,電視行業的TCL,家具行業的林氏木業,日化行業的立白……我走訪的諸多企業都是舞好了研發、數字化與智能制造的“三板斧”:
產品是企業帶給客戶的核心價值載體,好的產品均離不開強大的研發支持,而一些缺乏研發的網紅產品即便爆紅也都只能曇花一現。比如你可能認為元氣森林就是賣飲料的,但不知道它在每一款產品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資源,一款產品的口感往往是試錯幾百次并結合健康代糖材料制成,這使得其在無糖飲料賽道上一騎絕塵,讓可口可樂等老牌巨頭也無法招架。
數字化則是企業的核心生產資料,如同電一樣不可或缺,優秀企業都在利用數字化工具,逐漸擁有“數據信仰”,通過數據洞察市場需求牽引產品創新,通過數字化提高公司內外協作效率,通過數字化提升用戶體驗感,比如立白就通過天貓等平臺提供的數據去洞察消費者,改進產品包裝等,打造出洗衣凝珠等爆款產品。
智能制造是企業實現品質與成本都要的“完美制造”的唯一選擇,通過數字化技術以及智能倉、機器人、無人車、傳送帶等無人化技術的應用,企業不只是可以大幅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制造效率、擴大制造產能,還可實現與前端協同的C2B柔性制造,給客戶創造全新的價值與體驗。
研發、數字化與智能制造就是現代企業必須舞好的三板斧,是企業保持產品競爭力、效率競爭力、成本競爭力的“鐵三角”,有了這些競爭力,企業才可以擁有品牌溢價、搶占市場份額、擴大經營業績,實現高質量增長。在羅超頻道看來,綠島風在新風行業率先探索數智化構建“鐵三角”是極富有遠見的舉措,它感知到了潮水的方向,一個新風巨頭崛起的故事才剛開篇。
★以上文章來源于羅超頻道,原創作者:羅超